(通讯员:刘茜茜)2019年6月20号下午和晚上,美国文学研究专家、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张爱平教授做客桂子山人文论坛,在外国文学教研室为到场的师生连续做了两场学术讲座,讲座重点介绍了族裔文学在文学研究和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和发展,以及跨文化、跨国界背景下英语文学该如何重新界定问题。两场讲座分别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苏晖教授和硕士指导组组长杨建教授主持,刘兮颖副教授及本学科的硕博士生聆听了讲座。
张爱平教授,复旦大学外文系本科毕业,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和博士,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终身教授。出版有《令人神往的地方:司考特∙菲兹杰拉德小说中的背景运用》和《“丹·布朗热”及其惊险小说秘诀解析》(与朱振武合著)等专著, 在诸多学术论文集和期刊上发表章节和论文数十篇,先后50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主旨演讲或宣读论文。曾担任美国人文基金会评委和多家英美出版社、期刊专家编审。曾应邀在欧洲和中国近30所大学讲学,被多所学校聘为客座教授,并在上海《解放日报》和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周刊》上多次发表有关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文章。现任环球360手机版app《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委。
在下午的讲座中,张爱平教授从“大熔炉”(Melting Pot)和“沙拉盘”(Salad Bowl)两个隐喻入手,宏观阐述了近百年来美国文化、种族和族裔认同中的多元化趋势,介绍了种族融合和文化杂糅下“美国的棕色演变”。苏晖教授最后总结到,张老师梳理了族裔文学在美国文学教学和研究中的演变,涉及到族裔文学相关术语、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以及学术研究的变化,给予大家很大的启迪。在晚上的讲座中,张爱平教授厘清了后殖民文学、英联邦文学、英式/美式英语文学、跨国文学、英语文学等几个术语,特别是当今跨国、跨种族、跨文化书写中不断扩大的“英语文学”界定问题,以及全球化语境下英语文学的新特点及新课题,并援引霍米·巴巴有关文化定位的论述,对跨国作家的复杂身份和创作进行了生动讲解,探讨跨国书写如何动摇了基于国家或语言的种种文学体系概念。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杨建教授提出族裔身份掺杂着人种、地域、语言、文化、权力等多种因素,并就少数族裔、英语文学的界定问题与张教授进行了对话。张教授解答了同学们对“多元文化主义”存在的疑问,阐释了这一术语的内涵、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张爱平教授的两场讲座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学术性强,在场的师生在这两场学术盛宴中受益良多。两场讲座都持续了近两个半小时,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