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文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院新闻 -> 正文

讲座纪要丨赵益:《存亡兴继之际:古典文献发展的内在机制》

作者:郑伊翔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1年10月11日

(通讯员 郑伊翔)2021109日晚,桂子山人文论坛第303期暨“文本世界的内与外”系列讲座在环球360手机版app古代文学教研室举办。此次讲座主题为“存亡兴继之际:古典文献发展的内在机制——兼谈古典文献研究的原理意识”,由南京大学赵益教授主讲,环球360手机版app韩维志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匡亚辉老师、环球360手机版app李程老师、卜兴蕾老师、王楚老师出席。

1 讲座现场

二十多年来,赵益教授持续主张在进行古典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应把握其内在机制与“原理意识”。古典文献研究作为一种实证性研究,在当下的发展中越发细碎化,但实证性的研究同样要求着研究者不断放宽与拔高自身的视野,提高自己思考的层次并逐渐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发掘其中规律性的原理意识与文献发展的内在机制。目前的文史研究者大都强调文献基础,注重文献基本功的训练,但对文献的宏观认识稍显不足。

讲座伊始,赵益教授表示对张舜徽先生的敬佩之情。赵益教授的老师卞孝萱先生著有《现代国学大师学记》一书,将张舜徽先生列入其中。首先,张舜徽明确表示清代经学除吴皖二派外,明确存在一个“扬州学派”,赞赏其学派研究中的“贯通”意识。其次,张先生的《广校雠略》,服膺郑樵《通志·校雠略》中“贯通”的学术意识。赵益教授认为张先生的《广校雠略》是近现代以来针对文献原理意识,进行明确提倡并有系统发明的佳作,学界应该予以更加的重视。

本次讲座题目中的“兴继”,源于《论语》“兴灭国,继绝世”语。古典文献发展无外“存”“亡”“兴”“继”四端,这四端中有存在原理抑或规律吗?赵益教授持肯定态度。赵益举《文献通考》马端临语,表明古人对文献之亡已有思考。此外,文献学史上有著名的“书厄之论”,众多学者将文献散失的原因归为天灾与人祸。由此生发出的问题是,假若将天灾人祸等因素归为典籍散亡的主因,就会顺推出一个结论:在灾祸面前,典籍平等,所以哪些文献存留,哪些文献散亡,完全是偶然原因。

赵益教授认为文献散亡的原因并非仅仅如此,他认为张舜徽先生已经认识到文献发展的内在原理。赵益教授将古代文献散亡的因素归纳为:主观原因大于客观原因,内在的因素重于外在的因素。

2 文献发展的内在机制

赵益教授指出,在内在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文献的内容与形制。就内容而言,赵教授举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起而史炤《通鉴释文》衰等例,说明文献自身的内容深刻影响着该文献在历史上的发展理路。与之类似,中国古代技术性文献的更新淘汰也非常剧烈。就形制而言,赵益教授认为,古代文献中的图谱,十分容易亡佚。书籍的编刻顺序,也影响着文献的发展。

临近结尾部分,赵益教授用几例具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向大家展示文献的内容和形制是如何影响文献本身的发展的。譬如《竹书纪年》沦亡、出土、整理恢复、再次沦亡、再次恢复的复杂过程。赵益教授强调,同样是汲冢中书,《竹书纪年》如此遭遇,但《穆天子传》却自出土以来一直存续,这样的对比恰恰体现出了文献发展的主观原因和内在因素。

最后,赵益教授总结,古典文献发展的内在机制,究其根本,是文献本身在发生作用,文献的存亡兴继是一个必然而不是偶然,而这恰恰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规律性现象。赵益教授希望大家在日后的研究中,不断质疑与思考,提出新的见解,树立文献研究的原理意识。他还提到,有一些苦心孤诣、不被当世理解的佳作,文史研究者应该努力打破这类杰出著作被历史规律吞没的宿命。

在场师生反响热烈,韩维志老师、王楚老师与赵益教授进行了交流。学生们也踊跃提问,赵益教授予以细致的解答。本次讲座圆满结束。